据悉,由于一些地方设立自贸区追求的还是“跑马圈地和优惠政策”,而不考虑自身条件,将自贸区当成了以前的经济开发区,高层对自贸区申报存在的问题“不甚满意”,所有的申报流程都停了下来。
对于自贸区申报叫停,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本报记者表示,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通过自贸区建设应该给国家经济带来持续的红利,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搞优惠政策大比拼。
申报暂停对于积极投入自贸区申报的地方政府,显然是迎头一棒。据知情人士称,在技术条件上,虽然高层没有确切的定义,但商务部对于地方申报自贸区,确有一套不成文的基本要求。据其表述,要求有三点,包括综合保税区、经济总量以及地方特色。
也就是说,要想成为自贸区,首先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比较高;其次,这个城市在产业布局、区域定位上应该有自身的独特性;再次,这个城市要有持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巨大潜力,并且能够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崛起。
“自贸区的管理体系方面固定成本比较大,因此,假如在对外经贸规模比较小的地方搞,自贸区肯定没有规模效应。但现在很多申报自贸区的地区,有些对外经贸的规模与申办标准差距太大,规模太小,申报自贸区则没有意义,也不具备条件,完全是一哄而上。”梅新育说。
其实,反观自贸区的设立初衷,上层观点一直非常明确。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提出的一项重大举措,其内容也被写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谈到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更是鼓励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解释说,自由贸易区代表着全域的开放。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是试验推动全域开放的高标准规则、制度、管理方法和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自贸区发展要靠改革和制度创新,这也是中央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背后的改革深意:一方面,通过上海的先行先试,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投资和贸易体制;另一方面,也给地方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要摆脱政策依赖,以创新有为、善作善成呼应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
梅新育认为,目前,国内搞的特殊区域数量太多,对于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正常运行有干扰,形成强烈的扭曲,需要控制。而且,竞相搞自由化,可能埋下比较大的隐患,而这些问题一旦暴露,将付出沉重代价。所以,控制一下实属必要。
“那些条件、禀赋差距太远的地区,与其徒劳地游说并索取种种不现实的甚至是违反经济规律的特惠来建设自贸区,不如多考虑如何与上海自贸区和在此之后最有潜力的自贸区候选者对接,借力发展自己。”梅新育表示。
然而,尽管被暂停,但自贸区申报的大门并未完全闭合。据称,各地自贸区申报若复制上海模式将很难通过,但一些创新型试点不会暂停。最终可以考虑结合不同地区特点设计不同的自贸区进行试验。从这一角度看,中央此次为自贸区热降温,刹车踩得及时。
金融时报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