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走出困境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02-08 15:13:34作者:{}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中国钢铁企业从2008年下半年一直到现在,不断上演各种难堪的大戏。面对从钢材价格暴跌,铁矿石谈判没有议价能力,出口下降,西方反倾销等等严峻形势,政府有关部门、官员、业界专家、企业家提出的调控措施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组建联合采购和投资公司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

     笔者以为这些思维属于头疼医头的应急之举,有的只应付了眼前的乱相,过于短视;有的只维护了大企业的利益,对各种隐患和风险缺少防范。从长远讲,应该冷静思考中国钢铁产业在中国和世界经济中如何定位?如果定位不清楚,妄自尊大或者盲目跟风,难以消除各种隐患和风险,使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不仅中国钢铁工业本身难以走出的困境,发展的空间有限,对整个国家的经济也会造成连锁影响,拖垮整个国家的经济。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笔者没有过多的利益纠葛,只从行业的特点和国家长远发展考虑,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钢铁工业的行业特点

1、世界钢铁产业现状

     钢铁行业属于传统材料工业,在西方被称为夕阳工业。30年来世界主要钢铁大国,钢铁产量不增反减。中国的钢铁产量在近30年间猛增了13倍。目前,中国的钢铁产量分别已是日本和美国的5倍左右,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相当于世界前十大国的钢铁产量的总和。据最新公布的信息:中国2009年预计钢铁的生产能力达7亿吨。

     钢铁工业虽属于夕阳工业,它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不可能被淘汰。中国钢铁工业30年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八大用钢行业来看,建筑用钢是最大的钢材消费行业,2006年中国建筑用钢约1.8亿吨(相当于日本、美国钢铁产量的总和)。投资建钢厂,每投资亿元就要消消耗钢材约5000吨,1000亿就是500万吨。2007年中国净出口钢铁5488万吨,相当于印度全国的钢铁产量。

2、钢铁行业特点

    以1吨钢生铁需要1.6吨铁矿石、0.45吨焦炭为计算依据,参照2008年中国钢铁行业的平均铁钢比(0.96)和废钢单耗(0.15吨)作为测算依据,形成以下模型:

      生铁吨制造成本=(1.6×铁矿石+0.45×焦炭)/0.9

      粗钢吨制造成本=(0.96×生铁+0.15×废钢)/0.82

    钢铁行业的上游是很明显的,主要是铁矿石、焦碳、煤粉、电力、水费、海运费、人工、我国进口铁矿石的数量逐年增加,对澳洲和加拿大的依赖日益严重,而在煤炭方面和能源的价格又是紧密联系的,电价和煤价也基本是融合在一起的,海运费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数:BDI基本上能够的第一时间把握。所以在分析上游产业的时候可以去粗取精重点选择以下几个数据:铁矿石价格和库存 焦碳价格和库存、发电量与电价、波罗的海海运指数、以及人均工资数据等。当然粗钢和生铁数据也可以包括在上游这一栏,但是放在钢铁行业本身可能更加可行。

    1吨钢材的成本无外乎:1.6吨铁精矿,0.5吨焦炭,150元水电辅料,150元人工,150元税费,150元折旧。各企业优劣不同,调整一下基本就那样了。

    钢铁行业特点是:投资大,污染高,能耗高,产业链长,物料和产品大进大出,对相关行业依赖性高,需要庞大的配套设施和辅助行业,可以调控的能力差,典型的社会化连续大生产等。尽管投资对地方经济的拉动大,但负面影响也大,增加地方物流、环境和能源压力。相反,一旦形成产能,关闭一家钢厂,相关行业失去依托,没有生存的可能,因此,对相关行业的冲击也同样大,对局部的经济平衡的冲击是毁灭性的。

     随意地扩大产能除了增加了对水的污染和环境污染,增加了对铁矿石的需求,还增加了对煤电油运的压力,造成相关产业的紧张,造成经济结构的失衡,相应的,任意关停产能而没有替代产业,不仅是影响地方税收和钢铁工人的失业,也会造成煤电油运的过剩,造成相关产业的的过剩。

    发达国家保持了本国钢铁产量的不变。除了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原因外,业内专家认为: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钢材需求不大。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到,美国2006年进口钢材4600万吨,很大一部分来自中国。

    因此,笔者不能同意专家们的解释。相对稳定的重化工业产能,是经济结构合理,保持社会生产生活平稳运行的客观需要。

3、日本钢铁工业的特点

      日本是资源小国,钢铁产业的原料:矿石、焦炭、煤等均很贫乏,几乎全靠进口,平均海上运距在6000海里以上,这是日本钢铁工业发展的先天不足和弱点。但,日本能排除障碍继续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自上世纪60年代日本钢铁企业加强海外矿山的投资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择优质原料。三大矿山均有日本财团的股份。发展大型专用船,建造深水码头和配备相应的装卸设备,提高运输能力,降低运费。

   产业结构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特征。2006年,新日铁、JFE、住友金属、神户制钢四公司的产量占全日本的75·03%。设备投资规模大、设备大型化。

    钢铁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钢铁工业所需进口设备约占总投资的18%,到60年代,已降到1%以下。自与中国宝钢合作至今30年来,日本在钢铁产量不变,通过向中国输出设备技术服务,提供物流服务,而享受中国大炼钢铁丰厚利润。

二、中国钢铁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概况

     中国是资源大国,从钢铁产业的原料,矿石、焦炭、煤等均储量丰富,是世界主要焦炭出口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巨大的钢铁消费市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中国钢铁工业30年得到很大的发展,主要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国在1996年以年产1.01亿吨钢首次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后年产钢水平一路跃升,至2003年首次达至年产2亿吨钢的规模。中国从年产1亿吨钢升至2亿吨级,用了7年时间;而从2亿吨再升至去年3亿吨级的台阶,仅仅用了2年时间。

     但是这种过快增长,代价很大,难以为继。资源弱势,受制于人造成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原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基础资源储备不足。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地质勘探的支持力度弱化,勘探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特别是对铁矿石资源的勘探力度和深度尤为欠缺。资源储备不足,造成了一边是国内钢铁工业迅速发展,一边是铁矿石资源出现严重稀缺。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满足不了企业生产需求,我国每年不得不进口数亿吨铁矿石和铁精粉,而这些资源仅由几个国际矿业巨头所控制(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淡水河谷以及印度的铁矿石公司等)。中国钢铁业对铁矿石的需求连年增加,这些矿业巨头就在每年的铁矿石谈判中联手抬价,对我国钢铁企业形成需求控制。

     第二、行业不规范,调控不力。受市场需求驱动,地方中小钢铁企业受利益驱使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产能扩张无度。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争原料、抢市场、拼价格,其产品又多是低附加值的大路货,如线材、盘条等,使产品利润被不断走高的原料价格所侵蚀。在国际基础资源市场,“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价”的怪现象,在钢铁工业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三、目前钢铁的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一个是板材能力相对过剩,另外一个落后的产能相对过多。

2、目前对策存在的隐患

产业集中度提高的隐患。

     板材能力相对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主要的大钢厂盲目竞争。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主要的八家钢厂在以前产业集中度相对不高时,尚且不断上演各种气吞山河的大片,如果进一步增加他们手中资源的掌控运用能力,春秋诸侯争霸的大戏将更加剧烈,更加壮观。

淘汰落后产能的隐患。

      所谓落后产能,无非炼铁的高炉容积小。但这些设备国产化程度高,相比于从国外买来的设计图纸和国外生产的设备,这些是货真价实的真正代表中国制造业水平的生产能力。

  而所谓先进的生产能力是引进的,宝钢引进了冷轧生产线,首钢、武钢、鞍钢、邯钢、沙钢、唐钢、济钢……也不示弱,类似地中厚板、宽厚板……也存在,这些反复从国外引进设备算不算浪费?

     当然引进快,消化慢,在中国各大钢企业的恶性竞争中,高兴的是国外的设计公司和设备制造商,他们从中国的钢铁大发展中又拿走了多少利益,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板,没人算这个帐。到底是花国家的钱,个人还可以到国外去几次,挣点外汇,但是可以肯定这不是中国的生产能力,只不过是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洋装,人还是原来的人,中国的生产能力还是原样。

    一个中小城市,钢铁厂就是其经济的全部,正象建设一座钢厂需要相关配套设施,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样,一旦钢厂建成投产运行后,特别是那些已经运行了若干年的钢厂,再去关掉,就不仅是一个钢厂倒闭,工人失业,地方税收受影响的问题,可以说对一个小地方的经济是毁灭性的打击,整个产业链,相关运输服务业,都将无法生存下去,债权和债务等若干后遗症,短期内无法解决,将会成为地方的巨大负担,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

   因此,淘汰落后产能决不是一个急就的事,要寻找好转型产业,不能不考虑常识,只考虑大企业的利益。

    组建联合采购和投资公司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的隐患

    郎咸平先生说:“到底为什么我们国家在与外资谈判过程中总是处于如此下风呢?这已经不是一个购买的问题了,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谈判问题了,我认为最症结的问题在于,我们基本上不太理解什么是铁矿砂,不太理解国际大宗物资谈判的游戏规则。

   对于国际大宗物资,包括石油、铁矿砂、国际农产品、有色金属等等,它的定价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原理。我看到最近钢协的报道说,我们谈判的时候,我们是购买者、需求者,我们购买的量这么庞大,应该有话语权。结果你发现他们不仅没有话语权,而且别人是予取予求。”

    在目前阶段,即使能够组建联合采购和投资公司仍不是国外财团、金融寡头对手,而况财团与政府相互勾结,在你急于购买时,不可能让你很轻松便宜地占有本国的资源。

   退一步讲,假使付出巨大代价,赢得了资源,包括海运等物流运输服务,保住中国的巨大产能,国内的需求能持续多少年,国外的需求有多大,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多大。我们能赚多少?

3、中国钢铁工业在中国和世界如何定位

      简单地模仿日本和欧美的钢铁工业不是中国钢铁产业的出路而是悲剧。

     在建设了宝钢后、又在建设首钢京唐钢厂、鞍钢鲅鱼圈钢厂、宝钢宁波钢厂等三大临海大钢厂,思路无不是要利用国外矿石和市场。不仅如此,在面对金融危机、外需萎缩,矿石等受制于人的严峻形势下,仍然传出国内主要的八大钢厂每家都在推出新的临海建厂的计划,一场钢铁圈地大战又将上演。这种看似宏伟的计划,首先是三大矿山高兴,他们背后跨国财团和金融寡头高兴,其次是钢铁企业的大大小小的头目高兴,最后地方政府高兴,但是若干年后,子孙后代不会高兴。

    日本临海建钢厂有其历史的和客观的原因。但是,中国的企业家以为这种临海建厂就是重视物流,降低成本,利用国外的矿石和市场就是国际化经营,而忽视本国的国情,忽视本国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忽视本国原有工业布局的均衡,忽视本国东西部之间经济平衡。舍近而求远,无异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将是中国钢铁产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悲剧?

     那种巴西澳大利亚产矿,美日控制石油和海运,德日提供设计和设备,中国建厂生产钢铁,全世界廉价消费中国钢材的发展方向不应该成为是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方向。将使中国的钢铁工业越来越依赖国际财团和金融寡头,难以自拔。

    谢国忠先生建议:有钱、有能力的人直接到澳洲和巴西建钢厂。笔者认为:很有道理。因为物流成本更低,更能体现个人国际化经营的水平。

4、中国钢铁工业的问题所在

     钢铁生产是典型的社会化大生产,在组织管理方面要求钢铁企业与钢铁企业之间,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之间存在良好的协作和衔接关系,比例关系。

    在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去组织,现在是自由竞争。其结果是:人人都考虑自己的利益,人人都想做老大,一夜暴富的心理充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地方各自为政,企业各自为政,企业家各自为政,自由放任,政府管不了,企业不愿意管,出了问题,政府再收拾烂摊子的现象不能继续下去。

    西方国家由财团和金融寡头们统筹考虑,谁为中国的国家整体利益考虑?

三、改变才是出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才众多,市场广大,发展潜力巨大。可以发展的产业门类和空间很多,而300-400万人直接从事钢铁生产,每年有4%的GDP来自钢铁行业,间接和辅助从事钢铁产业和人员及相关产业更是数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每年有5000万吨的新增产能,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钢铁生产,给环境资源能源交通造成巨大压力,同时也埋下隐患,不符合国情和世界潮流。

      把过快的投资增长降下来,分轻重缓急,考虑其更新周期有计划逐步推进,每年的投资和基本建设稳定在一个水平上,便于保持生产连续性,市场的稳定,符合国情。只有把需求逐步降下来,才能真正控制住大小企业的疯狂扩产。也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培养一两个核心企业集团掌控整个产业链。搞好钢铁企业与钢铁企业之间,钢铁产业与非钢产业之间的协作和衔接关系,比例关系。

     30年前,美国人托夫勒出版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向全世界宣告电脑时代的到来,并称之为第三次产业革命。30年后的今天,电脑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应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美国也通过微软-因特尔体系,垄断了世界电脑市场,席卷大量的财富;日德等则继续在传统制造业,精耕细作,赢得世界的市场;中国大炼钢铁,产能迅速扩张,则是一大特色。改变才是出路。
 

     作者: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