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认为,在多个政策红利助攻下,兼并重组有望迎来新一轮热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受困于涉法涉诉、投资主体和所有制转换、地方利益牵绊等问题,部分企业兼并重组进度较慢甚至停滞不前。
2月初,国务院公布煤炭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而粗钢的去产能目标则是5年压减1亿至1.5亿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财政部等多个部门研究制定了奖补资金、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在其网站上表示,目前已有7个配套文件印发。
同时,各有关省区市和国务院国资委在对钢铁、煤炭企业基本情况进行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并报送化解过剩产能初步方案,细化了今后几年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任务,将工作目标分解到有关地方和企业,提出了时间表。
多个部委和行业协会组成联合工作组,逐一对方案进行对接,加强平衡协调,并就细化和改进方案提出具体要求。
“贵州省化解过剩产能方案已经上报,就等发改委批复。”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表示,当前贵州正处于深化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窗口期和难得机遇期。2016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贵州将通过兼并重组再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产能7000万吨左右。统计显示,截至目前,贵州参与兼并重组的煤矿和矿权1753处,占全省的99%。
内蒙古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约1.79亿吨。2016年将着力推动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纵向重组联合,禁止新上单一煤矿项目,新上电力、化工项目要与既有落实转化项目的煤矿重组,推动企业开展优势产能合作。
早在2009年就实施了一轮煤企兼并重组的山西,在此轮去产能中将目光投向了大集团层面。“山西省亿吨级的退出产能较超预期,大同煤业将成为去产能供给侧改革重点企业,尤其在剥离亏损资产方面将获得政府重点支持,此举也为山西未来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重组打下伏笔。”申万宏源分析师孟祥文表示。
占我国钢铁近三分之一产能的河北则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淘汰1亿吨产能。除了国家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和市级专项资金双重扶持企业兼并重组外,还明确落实其中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系列税收政策。此外,我国第二大产钢省江苏到2018年底的钢铁压减目标是1255万吨,主要通过钢铁企业主动压减、市场淘汰和兼并重组三种方式来实现。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此前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表示,正在编制中的钢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已将“引导兼并重组”作为十大发展重点之一。而根据去年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业调整政策(2015年修订)(征求意见稿)》,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三五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以及一批区域市场、细分市场的领先企业。
不过,这一波兼并重组的推进并不是一帆风顺。目前绝大部分钢铁和煤炭企业债台高筑,重组时难以厘清彼此的债务责任,而且还涉及不同省市区。不同投资主体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转换也是一大挑战。此外,跨区域重组还面临着地方政府利益的牵绊。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在贵州省受理的煤矿采矿权兼并重组报件中,共有226件因涉法涉诉问题被退件。“一些企业在签订兼并重组协议时约定,被兼并者债权债务与主体企业无关,可是,一旦被兼并,隐形债权人或股东、民间借贷者就冒出来要求利益,这些债务被‘依法’压在了主体企业身上;还有一些被兼并煤矿职工工伤或职业病患者没有处理完结,转嫁到主体企业引起纠纷。”贵州省能源局煤炭处处长高腾友说。在来来回回的诉讼中,既耽搁了兼并重组进程,企业也无法正常生产、融资。
受访的有关人士建议,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一方面要尽快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另一方面要协调不同省的法院,协调平衡生产和执法,分类梳理兼并重组中的涉法涉诉企业,帮助涉法涉诉企业抓紧结案,尽快完成兼并重组。
【相关阅读】
化解煤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无疑是2016年的一大战役。1月,国务院多次召开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会议。2月上旬,《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出台。
面对煤炭价格持续下跌,行业整体陷入亏损困境的现实,分析人士指出,煤炭行业去产能乃大势所趋,政策将进一步推进去产能,比较而言,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大型煤炭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工作重点。而在这份报告稿即将提交全国人大代表审议前,各大部委已纷纷出招。
会议指出,全面禁止新增钢铁产能,通过依法依规退出、引导主动退出等方式切实退出钢铁过剩产能,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稳妥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促进钢铁产业脱困发展,实现推动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发展的最终目标。
努尔·白克力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17日表示,钢铁业总体产能增长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中国企业并不存在严重的倾销行为。
发改委1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钢铁有色建材等优势产能开始规模化走出去。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