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铁水产量高位与需求寒流的碰撞  

作者:24发布时间:2025-05-20
五月的钢铁市场,像一台持续运转的高温熔炉,铁水产量攀升至年内高位,但终端需求的“冷却剂”却迟迟未能到位。

       五月的钢铁市场,像一台持续运转的高温熔炉,铁水产量攀升至年内高位,但终端需求的“冷却剂”却迟迟未能到位。宏观政策的暖风曾一度推高市场预期,但随着利好的逐步消化,基差回归后的现货价格正成为市场真正的“温度计”。此刻,产业链的核心矛盾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铁水产量居高不下,而需求淡季的阴影已悄然逼近 。

        铁水“高温”难降:原料端的狂欢与隐忧

        铁水,作为钢铁生产的核心中间品,其产量水平直接映射着钢厂的开工热情。数据显示,当前铁水日均产量已回升至年内高位,部分区域甚至接近历史峰值。这背后是钢厂在利润边际改善后的复产冲动,叠加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阶段性宽松,为高炉点火提供了时间窗口。

        原料端的强势表现如同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铁矿现货价格在基差修复中反弹,主流粉矿周度涨幅达10-25元/吨;废钢到货量偏低叠加铁水产量回升,短期价格获得支撑;煤焦则因供需边际改善,逐步企稳。然而,这场狂欢的可持续性存疑——铁矿需求与终端需求的“脱钩”愈发明显。4月以来,终端需求未见起色,钢厂持续亏损的背景下,铁水高产量更像是一场“寅吃卯粮”的冒险。

        需求“寒流”将至:淡季蓄水池的承压逻辑

        如果说铁水产量是火焰,那么终端需求便是决定火焰能否持续燃烧的氧气。当前市场正面临两重降温压力:

        冬储意愿的微妙博弈。中下游企业面对价格高位,补库策略更趋谨慎。如同农民在丰收年囤粮,若预期来年粮价下跌,当下的囤积动力必然不足。

        出口与制造业的“天花板效应”。海外经济复苏乏力抑制钢材出口,而国内制造业PMI徘徊于荣枯线附近,热卷等品种的下游订单增长已显疲态。

        这种供需错配的格局,恰似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即将驶入弯道——若铁水产量不及时减速,库存的“离心力”或将导致价格脱轨。

        成材与原料的“跷跷板”:利润压缩下的生存法则

        在黑色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游戏中,成材端(如螺纹钢、热卷)与原料端(铁矿、焦炭)的博弈从未停歇。当前,这场游戏的规则正发生根本性变化:

        成材端矛盾加速累积。以螺纹钢为例,其价格受制于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放缓,而热卷则面临制造业去库周期的压制。卷螺差(热卷与螺纹钢价差)的回落压力,如同两股反向水流逐渐交汇,挤压钢厂调整产品结构的空间。

        原料端的“钝刀割肉”。尽管铁矿短期反弹,但需求端的不确定性犹如悬在空中的靴子——若钢厂利润持续收缩,铁水减产只是时间问题。此时原料涨价反而可能加速利润恶化,形成“反身性陷阱”。

        这种格局下,行业利润的再分配更像是一场“瘦身竞赛”:谁能更快降低铁水成本、优化成材销售结构,谁就能在寒冬中留存更多脂肪。

        破局之道:从“预期博弈”到“现货定价”的范式转换

        当宏观预期驱动的行情告一段落,市场的定价逻辑必然回归现货基本面。此时,三个关键变量值得关注:

        1. 库存周期的“弹簧效应”

        当前钢厂与社会库存处于历史中低位,这如同一根被压缩的弹簧——若需求在淡季展现超预期韧性(例如基建项目赶工释放),低库存可能放大价格波动;反之,若累库速度超预期,弹簧将反向弹开,加剧跌势。

        2. 政策工具的“温差调节”

        环保限产政策的执行力度,将成为铁水产量的重要调节阀。例如,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码,高炉开工率可能被迫下调,为市场提供短期喘息空间。

        3. 成本线的“地板支撑”

        当前焦炭第三轮提涨尚未全面落地,而废钢价格已逼近电炉成本线。这相当于为成材价格设置了“缓冲垫”——当价格跌破边际成本时,供给收缩的自我调节机制将逐步启动。

        尾声: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站在2025年年中的时点,黑色产业链的参与者们需要清醒认识到:周期的力量永远大于人为意志。当铁水产量的“高温”遭遇需求“寒流”,行业利润的再平衡必然伴随阵痛。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基差修复后的现货成交强度,比追逐宏观叙事更接近真相;对于钢厂而言,优化原料配比、锁定远端订单,或许比豪赌产量更具生存智慧。

        市场的钟摆从未停止摆动,但每一次极端偏离后的回归,都在为下一次周期积蓄能量。唯有尊重基本面逻辑,方能在风暴眼中找到锚点。